■新华社记者
何玲玲 陈二厚 刘华
世界的目光聚焦太平洋西岸、东海之滨、钱塘江畔——
9月5日下午,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一次峰会在杭州圆满落幕。
一天半来,全球最重要20个经济体的领导人同10多位嘉宾国领导人、国际组织负责人,围绕构建创新、活力、联动、包容的世界经济,聚焦全球最突出、最重要、最紧迫的挑战,寻良策、聚共识、明方向,达成丰硕成果。
杭州峰会,将以划时代意义载入史册。
瞄准全球经济“病灶”
8年前,在国际金融危机最紧要关头,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机制临危受命,可谓“生于忧患”。
8年后的今天,世界经济又走到一个关键当口——新旧动能转换难以接续,增长动力衰减,市场需求不振、金融风险累积,全球经济复苏乏力。
在国际社会的犹疑彷徨之中,二十国集团“杭州时间”开启,中国站在了世界舞台的中央和聚光灯下。
面对全球期待,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中国接棒二十国集团主席国时即指出方向——
“能否夯实世界经济复苏和增长的基础、摆脱危机影响?能否把握科技进步和新工业革命的历史机遇、引领世界经济迈向新一轮增长?答案取决于我们的共同选择和共同行动。”沧海横流,方显大国担当。
在中方推动和引领下,峰会瞄准全球经济“病灶”,凝聚起一系列重要共识——
针对各国政策出现的分化,峰会呼吁各方加大宏观政策协调力度,提振市场信心;
针对新旧动力转换青黄不接,峰会承诺从创新和改革中挖掘新动力,开辟新路径,实现强劲、可持续、平衡、包容增长;
针对世界经济中的风险和不确定因素,峰会承诺完善全球经济金融治理,提高世界经济抗风险能力;
针对贸易投资低迷和保护主义抬头,峰会强调推动重振投资和贸易两大引擎,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;
针对发展鸿沟仍未消除,峰会承诺二十国集团率先行动,引领全球可持续发展合作。
推动世界经济走出泥潭,除了共识,还需要明确增长的动力、路径。
这是将自身创新理念和实践经验贡献给全球增长大局的有力行动——
中方把创新增长方式定为杭州峰会重要议题,推动制定《二十国集团创新增长蓝图》及创新行动计划等一系列成果文件,为杭州峰会打上了深深的“创新”烙印。
为何要推动二十国集团围绕创新采取行动?工商峰会上,习近平主席一语中的:“创新是从根本上打开增长之锁的钥匙。”
这是推进结构性改革、标本兼治促增长的有力行动——
“我们要针对全球经济增长低迷的突出问题,在宏观政策上进行创新,把财政货币和结构性改革政策有效组合起来。”习近平主席的倡议赢得各方高度认同。
制定结构性改革优先领域、指导原则和指标体系,在二十国集团历史上还是第一次。
针对被3200多个双边协定所分割的国际投资领域,中方推动制定《二十国集团全球投资指导原则》。这一全球首个多边投资规则框架,填补了国际投资领域空白,将大大促进各方开展跨境投资合作。
“20年前甚至15年前,经济全球化的主要推手是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,如今中国被认为是世界上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、便利化的最大旗手。”俄新社发表评论说。
中国又一次成长“洗礼”
二十国集团峰会在中国举办并取得丰硕成果,同样源于中国发展道路成功实践。
——这是探索前行的进程。13亿多中国人“摸着石头过河”,不断深化改革开放,不断探索前进,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。
——这是真抓实干的进程。以经济建设为中心,靠着拼劲、闯劲、干劲,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、最大货物贸易国、第三大对外直接投资国。
——这是共同富裕的进程。改革开放以来,已有7亿多人口摆脱贫困,13亿多人民的生活质量和水平大幅度提升。
——这是中国走向世界、世界走向中国的进程。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,坚持对外开放,在全球化日益深入的背景下,中国同世界的沟通互动同步深化,同世界各国共享更多发展机遇。
从“一带一路”倡议到亚太自贸区倡议,再到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谈判;从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,到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,再到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……伴随一项项高瞻远瞩的发展规划、一次次影响深远的主场外交,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也不断跃升。
中国从未如此接近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,从未如此接近世界舞台的中央。
峰会期间,中国从理念、方案和行动上主导推动全球经济治理进程,为广大发展中国家赢得更多的话语权和规则制定权,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。
从结构性改革,到创新、协调、绿色、开放、共享的发展理念,杭州峰会上,中国的发展理念变成国际话语体系的重要关键词,得到高度认同。
杭州舞台上,全球媒体聚光灯下,中国的角色一次次被刷新——“全球治理进程的主要协调者”“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贡献者”“国际合作的桥梁搭建者”……
日本《东京新闻》报道,中国在本次峰会上展现新兴国家“盟主”身份,不仅做联系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纽带,还展现领导风范,向国际社会展示中国的大国影响力。
“对中国而言,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是其悠久历史中的一个大事件,中国在回归强大的道路上向世界发出重要信号。”德国《商报》这样评论。
刻下意义深远中国印记
9月3日17时30分许,杭州西湖国宾馆如意厅,中美两国元首先后向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交存气候变化《巴黎协定》批准文书。
在工业化突飞猛进的当下,气候变化日益成为全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。中美推动气候合作的这一“杭州时刻”,对人类发展的未来无疑具有标志性意义。
这样具有标志和突破性意义的“杭州时刻”,在峰会上还有很多。
这是更加公平发展的前景——中国主办二十国集团杭州峰会追求的一个重要目标,就是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有效的方向发展,正视全球化进程中普惠性、共享性不足等问题。
这是更加均衡发展的前景——“国际力量对比发生深刻变化,新兴市场国家和一大批发展中国家快速发展,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,是近代以来国际力量对比中最具革命性的变化。”把脉国际大势,习近平主席论述鞭辟入里,高瞻远瞩。
日本外交学者网站刊文感叹,如今提出全球经济新观点和新概念的国家已变成中国,这本身就令人瞩目。通过以往30多年来制定的政策,中国取得了成功,而眼下中国正希望与其他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分享其智慧和教训。
这是更加包容发展的前景——
峰会广泛讨论农业、就业,关注妇女、青年和小农,推动农业创新与可持续发展,鼓励通过创业创造就业,实现各产业联动共赢,各阶层繁荣共享。峰会通过支持非洲和最不发达国家工业化合作倡议,通过能力建设、增加投资、改善基础设施等举措,帮助他们加速工业化发展,实现减贫和可持续发展目标。
这是更可持续发展的前景——
承诺就落实气候变化 《巴黎协定》发挥表率作用、第一次将绿色金融引入会议议程……在中国努力下,杭州峰会在应对气候变化、实现绿色发展方面提出有力举措,为解决全球经济发展不均衡和不可持续问题做出历史性贡献。
这是同舟共济、休戚与共的前景——
伙伴精神是人类最宝贵的财富,也是各国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的选择。
“这个世界,各国相互联系、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,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,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,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、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。”
“国家不论大小、强弱、贫富,都应该平等相待,既把自己发展好,也帮助其他国家发展好。大家都好,世界才能更美好。”
深邃的思考,道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逻辑。
利益相互交融,命运休戚与共,梦想相联相通。杭州峰会,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筑起交流之桥,作答时代命题,不仅给了70亿人走向共同发展的可能,也给了我们生活的星球走向持续繁荣的可能。
从钱塘江启航,中国潮与世界潮交融激荡,必将汇聚起合作共赢的澎湃动力,引领世界经济航船劈波斩浪,开辟人类发展更加光明的未来。
(据新华社杭州9月5日电)
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百度立场。
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,未经许可,不得转载。
发表评论